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文化艺术 > > 正文

字号:  

秦始皇帝陵新发现:木质建筑结构揭示古代资源动员新视角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在国际考古期刊《Antiquity》上发表了题为《秦始皇帝陵木质建筑结构遗存》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秦陵修建过程中大量木材的来源与使用方式。研究表明,陪葬坑和陪葬墓内保存的炭化木质构件主要取自冷杉、云杉和铁杉等针叶树种,这些树木大多生长在秦岭东段的高海拔地区,而非距离陵园最近的骊山。

  考古团队对657件炭化木质样本进行显微鉴定,发现这些木材在加工前已被粗加工成梁、柱、枋等结构部件,随后在现场进行拼装和焚烧处理,以便快速建造大型陪葬坑的框架结构。这一发现为理解秦代大型工程的组织方式提供了新线索,显示出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木材采集的范围随着施工进度逐步向更高海拔地区扩展,反映了秦国在资源动员上的高度集中与组织能力。

  与此同时,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的最新考古成果也于今年1月公布。该墓位于外城西侧约440米处,平面呈“中”字形,整体面积约1900平方米,内部结构包括南北墓道和墓室三部分,墓道两侧设有三座车马陪葬坑。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玉器以及金银质地的小型随葬品,进一步确认了1号墓是秦帝国最高等级的陪葬墓之一。

  在出土文物中,金银骆驼、金舞袖俑等珍贵器物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秦代工艺的精湛,也为研究秦代贵族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依据。考古人员还在北墓道发现了一辆四轮古车,这是迄今为止在秦陵中唯一发现的四轮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进一步丰富了对秦代交通工具的认识。

  今年9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举办了“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专题展览,展出230件文物精品,系统呈现了秦陵的整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及出土文物的多维信息。展览中,木质构件的炭化样本和金属随葬品同台亮相,观众得以直观感受古代工匠的技术水平与秦帝国的资源调配能力。

  研究团队指出,木材的远距离采集与运输显示出秦国在工程建设中对山地森林资源的高度依赖,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木材种类和来源的分析,学者们对《史记》中“蜀、荆地材”的记载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秦陵的木材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多地区综合利用的结果。

  此次发现还对秦陵的整体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炭化木质构件的系统布局表明,秦代在大型建筑中已经采用了类似现代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先在现场外部加工成型,再快速组装入坑,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一技术细节为研究古代大型工程的组织模式提供了宝贵线索。

  随着考古工作深入,秦始皇帝陵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步揭开。木质建筑结构的系统研究不仅丰富了对秦代资源动员和工程技术的认识,也为后续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考古学者计划继续对陵园外围的其他陪葬墓进行细致勘探,期待在更多未被发掘的区域发现新的文物与技术线索。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信息服务

  • 何永忠:浅析杨舒涵大写意花鸟画与书法
  • 《百年英雄》人物漫画有奖征集活动在京启动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