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金融股市 > > 正文

字号:  

货币政策当局将M2/GDP作为控总量的“隐性锚”是顺理成章

  专家分析,如何理解控总量目标与高企的社会融资规模并存的事实?笔者认为,这或许意味着控总量并不是为了控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而是另有所指。控总量的真正目标变量就隐含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中。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这里的关键字眼就是“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其中,“经济去杠杆”是整句话的纲,其后的论述都是为了达成去杠杆的目的而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控总量。

  既然控总量是为了去杠杆,那么什么数量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杠杆?作为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一高规格的全国性会议上做出的部署,控总量所指的隐含指标应该为全国多数人所耳熟能详和普遍认可,而不会是一个仅在小范围内流传的概念,否则不易取得关于去杠杆是否成功的全国性广泛共识。

  由此分析,笔者认为控总量最可能的候选指标是M2/GDP,而不大可能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不可能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MPA)下的广义信贷等其他指标。因为与M2/GDP指标相比,无论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还是广义信贷,都显得过于小众。实际上,社会公众甚至包括很多学者常常将中国当前超过200%、名列全球前茅的M2/GDP指标作为所谓“货币超发”和“高杠杆”的表征,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将M2/GDP作为控总量的“隐性锚”是顺理成章、合乎情理的。

  实际数据也支持上述判断。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便知,M2/GDP能否控制住,取决于M2与名义GDP二者间的相对增速高低。如果M2增速等于名义GDP增速,则可以保证M2/GDP的比率在未来不继续走高;如果M2增速低于名义GDP增速,则M2/GDP的比率将下降;如果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则M2/GDP的比率将继续上升,这是货币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在2017年前的大部分时间里,M2增速均高于名义GDP增速,特别是2009年高峰时期,M2增速高出名义GDP增速将近25个百分点,这导致M2/GDP的比率在过去几年持续快速攀升。而进入2017年以来,M2增速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这意味着M2/GDP的比率出现了下降,去杠杆和控总量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 作者:佚名
  • 编辑:小龙

信息服务

  • 仲泊游水墨寻影《北京旧迹》百辑之潭柘寺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