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民办中学悬赏40万元竞赛教练,现场竟无人投递
近日,烟台一所民办中学在山东大学秋季招聘专场上推出“竞赛教练年薪40万元起”的高薪岗位,却在现场未收到任何简历投递,引发教育界广泛关注。该校计划招聘36名教师,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强基教师、竞赛教练及市场类管培生,但竞争教练岗位的投递率为零,招聘进度远低于预期。
招聘信息显示,竞赛教练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丰富的学科竞赛指导经验,能够在奥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培养学生获奖。尽管薪酬待遇在同类岗位中属上层,但该岗位的专业门槛和工作强度使得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本就稀缺。
现场求职者大多选择投递其他岗位,甚至有学生对该校的招聘策略表示疑惑,认为高薪并不能弥补岗位特殊性带来的职业风险和职业发展限制。校方在中午时分仍未收到任何竞赛教练的简历,初步判断是因为具备奥赛经历且愿意到地方中学任教的毕业生数量有限。
业内人士指出,竞赛教练人才池本身偏小,尤其是能够兼顾教学与高水平竞赛指导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民办学校在人才储备、品牌吸引力以及宣传渠道方面相对薄弱,导致高薪岗位信息难以精准触达目标群体。此外,近年来国家对学科竞赛的政策倾向有所调整,奥赛获奖者的升学与就业渠道多向科研方向倾斜,进一步压缩了直接进入中学任教的潜在人才基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高薪竞赛教练岗位在教育培训行业已成趋势。2024年,新东方等大型教培机构的竞赛类岗位年薪已突破50万元,蓝天教育的竞赛教练起薪亦在40万元以上,显示出市场对高水平竞赛指导人才的强烈需求。然而,供需失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招聘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地方中学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针对这一困境,有专家建议学校应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例如,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练的继续教育与科研项目,或与高校共建竞赛实验室,为教练提供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和晋升空间。
总体来看,40万元年薪的高额报价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岗位的关注度,但若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仍难以解决根本的供给不足问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实现高质量招聘,将是地方中学在未来教育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