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药企大规模撤出:中国医药市场迎来“国产化”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深化和本土仿制药竞争力的提升,多家跨国药企主动申请注销在华药品注册证书,导致多款知名进口药相继告别国内市场。据国家药监局最新公布的80个药品注销名单,超过半数为外资原研药,涉及抗过敏、降糖、肿瘤等关键治疗领域,其中包括氯雷他定片、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等已进入国家集采的品种。
这些药品的退出并非偶然。自2023年以来,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带量采购”,通过集中议价压低药价,迫使原研药在价格竞争中失去优势。以拜耳的抗过敏药“开瑞坦”(氯雷他定)为例,原研产品在集采后被35家以上的国产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导致其在华业务难以为继,最终选择注销批文。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降糖药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上,勃林格殷格翰在集采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主动放弃后续投标。
除价格因素外,专利悬崖的到来也加速了外资药企的撤退。随着多项原研药专利到期,国内仿制药企业迅速跟进生产,形成了成本更低、供应更稳定的竞争格局。2025年1月的报道指出,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在中国再注册,许多曾经的临床常用药品因成本与价格压力被迫退出。这不仅是跨国药企的“主动断腕”,也是国内医药产业链成熟度提升的体现。
在退出的药品中,部分是针对罕见病的高价药物。例如,唯铭赞(依洛硫酸酯酶α)因注册证到期被注销,虽有尝试通过港澳药械通重新进入内地市场的计划,但整体趋势仍是外资药企在华布局收缩。与此同时,赛诺菲的利司那肽注射液、默沙东的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等肿瘤药也因销售下滑而退出。
国产药企的快速崛起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支撑。以北京百奥药业、杭州中美华东、江苏德源药业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在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等降糖药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2024年该类药品的国内销售额超过5亿元。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逐步赢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信任,为外资药企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外资药企的撤出并不意味着国内患者将面临药物短缺。相反,随着仿制药质量的提升和监管的严格,患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疗效的药物。国家药监局也在加强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监管,确保国产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与原研药保持同步。
然而,仍有声音担忧国产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能否完全匹配进口药。部分患者对高价进口药的疗效有较高期待,面对国产替代品时仍需时间适应。未来,监管部门、企业和学术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数据共享和药品质量监管,以提升公众对国产药的信任度。
总体来看,多款知名进口药的退出标志着中国医药市场正从“原研依赖”向“质量竞争”转型。随着政策引导、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国产药有望在更多治疗领域实现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可负担且高质量的用药选择。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