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商界视野 > > 正文

字号:  

谷歌凭芯片与模型双轮驱动,悄然撼动AI格局

  近期,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出现了新的动向。谷歌在大模型研发和自研算力芯片两条主线上同步发力,已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OpenAI的差距,并对长期占据AI芯片市场领先地位的英伟达形成了潜在挑战。业内观察人士指出,这种“双轮驱动”或将重新定义云端算力的供需平衡。

  在模型层面,谷歌自2023年推出Gemini系列以来,持续迭代升级。最新的Gemini 2.5 Flash Image(代号Nano Bananas)在图像生成与编辑任务上实现了每秒数亿次的推理,用户活跃度和下载量均创下新高,显示出与OpenAI的ChatGPT系列相当的竞争力。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Gemini在多模态理解和轻量化部署方面已逼近OpenAI的领先水平,具备在搜索、对话等核心业务中抢占市场份额的潜力。

  与此同时,谷歌并未仅依赖模型本身的创新。自研的张量处理单元(TPU)系列正快速迭代。2024年第一季度已量产TPU v6e,随后在2025年第二季度推出TPU v6p,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实现TPU v7,2027年第三季度再升级至TPU v8。这些芯片专为深度学习训练与推理优化,凭借矩阵乘法单元和专用软件栈,在能效和吞吐上对标甚至超越同代GPU。

  谷歌的芯片布局并非孤立进行。近期,谷歌与Anthropic达成数百亿美元的合作协议,计划在2026年前部署多达100万枚TPU,以支撑Anthropic旗下Claude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求。该规模的算力投入相当于1 GW级别的算力容量,标志着谷歌在AI基础设施方面的布局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化阶段。

  从技术属性来看,TPU与英伟达GPU的差异尤为明显。TPU的硬件架构和XLA软件层面专注于神经网络计算,几乎不兼容传统图形渲染或科学计算任务;而英伟达GPU则保持通用并行计算能力,兼顾AI、图形和高性能计算。这种定位差异使得TPU在大模型训练和大规模推理场景下的性价比优势更加突出,尤其在谷歌自有云平台上能够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算力密度。

  英伟达方面也在加紧布局。2025年GTC大会上,英伟达展示了Blackwell系列GPU在DeepSeek‑R1等大模型推理中的突破性性能,单机吞吐量已超过每秒3万token。与此同时,英伟达的RTX Pro 6000 Blackwell GPU已在谷歌云G4虚拟机中上线,为用户提供高端GPU算力服务。这表明即便面对谷歌的TPU冲击,英伟达仍在通过新架构和软件优化保持竞争力。

  行业整体来看,算力供应的多元化正在改变云服务商的竞争格局。谷歌凭借自研TPU在内部AI业务和对外云服务中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的优势;而英伟达则依托其成熟的GPU生态和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继续在跨场景计算中保持领先。两者的博弈将直接影响AI模型的成本、部署速度以及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

  展望未来,谷歌的“双轮驱动”策略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加速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尤其是在搜索、广告和云服务等核心业务中提升竞争力;二是通过规模化TPU部署降低算力成本,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可负担的AI算力;三是迫使英伟达进一步提升GPU的能效和专用AI加速功能,以保持在多场景计算中的优势。

  综合上述因素,谷歌正以模型创新和芯片自研双重手段,悄然撼动原本由OpenAI和英伟达主导的AI格局。虽然短期内仍需观察其在实际业务落地和生态建设方面的进展,但从目前公开的技术路线和合作规模来看,谷歌已经具备在下一轮AI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条件。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