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澄清:今冬未达“超级冷冬”标准,气温波动仍显明显
近日,网络上关于“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部分媒体和社交平台甚至将今年的寒潮误读为极端气候现象。针对这一舆论热点,中国气象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释疑,明确指出目前尚未满足“超级冷冬”的认定条件,且整体气温趋势偏向常年同期或略有偏暖。
气象专家解释,冷冬、暖冬乃是事后评估的概念,需依据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气象观测站的冬季平均气温是否符合《冷冬等级》和《暖冬等级》标准来判定,而非提前预测的标签。截至目前的数值模式结果显示,今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偏暖的趋势。
尽管如此,气象局也提醒公众注意,冬季气温的阶段性波动仍然显著,冷暖交替频繁。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温,局部地区的体感温度仍可能低于常年水平,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在气候背景方面,专家指出,今年的冬季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冷空气活动相对活跃,但拉尼娜并不等同于冷冬。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份中约有⅔的冬季气温偏低,⅓则偏暖,气候走向仍需综合多因素研判。
针对“超级冷冬”这一说法,气象局强调,当前并无官方或学术机构使用该术语进行正式分类。该词汇更多来源于网络传播的夸张表述,缺乏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
此外,气象局提醒,极端天气的频发已成为新常态。即便整体气温不算异常,寒潮、强对流、暴雨等极端天气仍可能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公众应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在信息来源方面,气象局建议公众以官方渠道发布的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为准,避免被未经核实的网络传言误导。官方微信公众号、国家气候中心网站以及地方气象台的实时数据均为可靠信息来源。
综上所述,虽然今年冬季出现了多次强冷空气侵袭,导致局部地区感受到明显降温,但从全国范围的气温统计和标准判定来看,尚未达到“超级冷冬”或“冷冬”的认定阈值。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监测冬季气候变化,及时发布权威解读,帮助公众科学应对天气波动。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