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金融股市 > > 正文

字号:  

光伏企业跨界储能加速规模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最新格局

  光伏企业跨足储能领域的步伐在近期明显加快。2025 年底的行业报道显示,已有超过二十家光伏企业在储能业务上实现布局,形成了从组件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国家层面持续加码的政策扶持与市场对灵活调峰需求的同步提升。

  自 2023 年国务院提出“到 2025 年实现 40 GW 电网级电池储能装机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补贴、税收减免和项目奖励等多项措施。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的地方文件明确将“光伏+储能”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对配套储能系统的光伏项目给予装机容量比例奖励,单项目补贴最高可达数百万元。这些政策在降低企业进入门槛的同时,也为项目融资提供了可靠的收益预期。

  市场需求同样呈现快速增长。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已达 430 GWh,全年预计突破 580 GWh,储能装机规模超过 1 GW,且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占比已超过 40 %。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使得储能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关键手段,推动了储能项目的快速落地。

  在企业层面,天合光能近期与北美、欧洲及拉美客户签订了总计 2.66 GWh 的储能合同,储能出货量已达 4.3 GWh,预计今年突破 5 GWh。隆基绿能通过收购精控能源切入储能赛道,拥有 31 GWh 的产能储备,同样在2025 年实现了显著的业务扩张。阿特斯、阳光电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公司也相继发布跨界储能项目,形成了多点布局的行业格局。

  除了大型光伏龙头,部分细分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储能业务。比如,部分光伏组件制造商已开始提供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和分布式屋顶项目推出定制化储能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侧的峰谷调节需求。这些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给,提升了储能在用户侧的渗透率。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同样为企业提供了支持。多省市推出的“容量租赁”“项目补贴+税收返还”等政策,使得储能项目的资本回收周期缩短,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参与项目投资。重庆、江苏等地设立专项基金,对新型储能技术装备和项目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激发了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建设的动力。

  然而,行业仍面临利用率偏低的挑战。2022 年全国储能项目的实际利用小时数仅为 6 % 左右,主要受限于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政策与调度逻辑不匹配。为提升储能价值,监管部门正加快制定辅助服务定价规则,鼓励储能参与频率调节、峰谷调剂等电网服务。

  在2025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业内专家指出,企业要实现规模化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强化跨行业技术集成,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以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些观点为企业的下一步布局提供了方向指引。

  综合来看,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双轮驱动”。光伏企业跨界储能已从零星尝试转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储能业务有望成为光伏产业新的增长引擎。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