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观点网

手机站 | 产经观点首页 | 产经 | 观察 | 深度 | 公司 | 股市| 调查| 评论| 观点

产经观点网 > 财经观察 > > 正文

字号:  

年内险企裁撤近1800家分支机构,保险业“瘦身”潮加速推进

  近年来,随着保险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保险公司纷纷采取“瘦身”策略,通过裁撤低效分支机构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2025年开年以来,已有66家保险公司累计裁撤了946家分支机构,其中人身险公司裁撤753家,财产险公司裁撤193家。这一轮裁撤浪潮不仅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瘦身”趋势,更显示出行业在降本增效与“反内卷”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20年起,保险业的分支机构裁撤已进入常态化阶段。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3年共有2060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市场,其中人身险公司退出1337家,财产险公司退出723家。而从2020年至2024年,四年半时间里,保险公司累计裁撤了近9000家分支机构。这一轮裁撤并非一时之计,而是基于行业长期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裁撤分支机构的背后,是保险公司对成本控制和效益优先理念的深度响应。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线下网点的售后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地被线上渠道所替代,使得营销服务部等“毛细血管”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维持需要承担较高的租金、人力和管理成本,尤其是一些保费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足的四级分支机构,往往难以支撑其运营。例如,一家四级分支机构若要实现盈亏平衡,其月均标保保费需达到50万元,且内勤人员的人力成本必须控制在每元保费带来9.5元产出的水平。因此,对于许多保险公司而言,裁撤低效网点已成为一种理性选择。

  与此同时,头部寿险企业的“瘦身”动作尤为明显。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1日至7月1日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撤销保险分支机构数量达520家,其中超50家为寿险公司分支机构。以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人寿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年内已分别裁撤超过50家分支机构。这些被裁撤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银保监局和部分地级市,反映出保险公司对高成本区域的逐步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裁撤趋势明显,但部分保险公司仍保持扩张态势。例如,太保财险和国寿财产两家公司新增机构数量均超过200家,主要集中在农险等非车险领域。这表明,保险公司在战略上仍存在差异,部分企业选择通过扩张来巩固市场地位,而另一些则选择通过裁撤来优化结构。这种分化趋势也反映了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从监管层面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在积极推动保险业的内涵式发展。局长李云泽表示,未来将推动保险业坚持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这一政策导向与保险公司自身的“瘦身”需求相呼应,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然而,裁撤分支机构并非没有挑战。一方面,部分地方分支机构的设立已提上日程,保险公司面临是否裁撤的进退两难。另一方面,一些分支机构虽然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若不裁撤,未来可能再次设立,形成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裁撤与保留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保险公司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保险业的“瘦身”潮也反映了整个金融行业的转型趋势。正如银行业在网点数量上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但保险业却在积极调整,这说明保险业在面对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时,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未来,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或将迎来更加深刻的变革。

  2025年,保险业的“瘦身”潮仍在持续,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义远不止于此。通过裁撤低效网点、优化资源配置,保险公司正在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轮变革,不仅是对过去粗放式扩张的反思,更是对行业未来路径的重新定位。

  • 作者:佚名
  • 编辑:杨磊

ico热图一览

信息服务

关于网站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京ICP备05004402号-8